热点文章

张利: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一片丹心兴农事

2020-06-10   作者:姜媛媛 岳廷颖   审稿:lixy     (浏览次数:)     打印    收藏

 

近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颁布了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我司作为先进集体、4118云顶集团手机版张利教授在内的9名我司教师作为先进个人入选。作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研究丹参与芍药给张利带来多项荣誉。但是和荣誉相比,能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能够用研究成果造福农民、企业,是让张利感到更加开心和成就感的。

 

张利在田间查看丹参生长情况(右一)

 

为中江丹参芍药代言

“张教授,中江的丹参多亏了有能发展得这么好,企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张教授我觉得您就是我们中江丹参、白芍的代言人”、“张教授,中江白芍发展还要多依靠您”……不知道这是张利教授第多少次到中江了,记不清听到多少当地政府、企业、种植大户与张利这样了的对话了。

2003年以来,一株小小的丹参让张利与德阳市中江县结下了不解之缘17年来,张利足迹踏遍中江所有丹参种植地。她几乎每个月都要到中江,看自己试验地、看企业的示范、看农民的推广地张利主动提出为当地生产丹参陷入技术困境的药企“万生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使该企业从最初不足百亩基地的创业型企业一跃成长为拥有5000余亩流转土地的龙头企业。

2008年由于白芍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万生农业”存在的技术困境,让张利开始了与美丽芍药花的约会,成为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中江丹参芍药“代言人”。

张利带领团队将选育的丹参、芍药新品种送到田间地头,累计示范3000余亩、推广15余万亩;示范推广丹参、白芍中药材栽培新模式和新技术8项,指导和培训1万余人次,推广应用8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主持的科技成果《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科技成果入选科技部“向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推介科技精准扶贫先进适用技术”1项;入选四川省科技精准扶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1项。

 

漫漫科研路,迅速成长

“我可能就是那种被命运眷顾的人吧”,谈及个人经历时张利说到。但是了解张利的人知道,她的成功绝不仅是“幸运”二字就可以解释的。回顾自己近20年的科研成长之路,张利总结了3个关键词。

一是舍得。十多年前张利在川大攻读博士,一边是博士论文必须紧扣研究前沿,创新性突出,发SCI文章才能毕业的学业要求,一边是川农在职教师每年2万左右的课时费,还有读博士期间每一年的生活补贴。“我那时候一心扑在学业上,课没上,补贴也没回来领。别人都传我很有钱,但其实不是的。人的精力有限,要懂得放弃。现在看其实我得到了更多。”张利2003年博士毕业,2004年成为硕导,2006年评为教授,2011年成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她感慨,“真的感谢读博士那几年,为我后来迅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二是坚持。张利是那种认定了一个事情就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人。科研随时会有困难,她会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其解决问题,“从来没有觉得被困难压垮过”。她给员工也经常讲,无论顺境逆境都有一个时期,遇到逆境时要坚持住。

三是选择。选择大于改变,张利深入剖析自我特点,认为自己是“不喜欢一直重复做一件事情,是喜欢挑战的人”,如果在科研过程中搞定了一个新成果就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当时丹参等中草药研究相对空白,而又存在较强的现实需求,结合自身专业基础确定将丹参作为研究对象,并到成都中医药大学读了博士后。

以科技甘霖助力乡村振兴

为帮忙中江县发展好两个地标产品“中江丹参”和“中江白芍”,张利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十几年如一日,下基地,查问题,攻难关,找办法。从优质新品种选育到良种示范推广,从规范化栽培到生态栽培,从示范推广到标准体系建立,从田间指导农户到技术指导帮扶企业,致力于通过“政府+企业+专家”模式,借助科技力量扎实推进中江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五年,通过校地合作,以科技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定点帮扶3个贫困村、建立中药材扶贫产业园5个、道地药材规范化示范基地1.2万余亩,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道地药材种植10余万亩,带动贫困户60余户、一般农户2000余户;

与政府企业合作,建设国家4A级景区“中江芍药谷”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占地面积约10000亩。中江芍药根部可以入药,药用价值极高;它以其独特的高颜值,芍药花可以作为鲜切花售卖,高标准鲜花每亩收益在一万元以上,为花农创收;芍药谷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观赏,发展了旅游业,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带动了乡村振兴。

芍药谷内的种植大户周万贵与张利相识已经五、六年时间:“张老师虽然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大教授,但是身上没有一丝傲气,指导我们农民更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有时候她不来,我还有点盼望着见到她,感觉就像姐弟一样的那种心情。我平时都叫她‘张姐’。在我们当地,无论到哪个丹参、芍药的种植基地,只要一提张利的名字大家都知道。”

周万贵所在公司目前拥有上千亩芍药,光是鲜切花一项每年预期收入几千万。“认识张姐之前,我在老家种植蔬菜搞批发,一年下来也就5、6万收入,挣不了几个钱。一次做蔬菜试验地的机会认识了张姐,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周万贵从对丹参芍药一无所知,到现在成为所在公司一名占有技术股份的“导师型”农民,收入也翻了几番:“我觉得没有张姐就没有我今天。张姐教会了我很多。”

近期,在全国业界有"普药大王"之称的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找到周万贵,老总与人事经理出马,提出丰厚待遇希望他加入公司负责指导药材基地管理。他委婉拒绝了。“这片基地倾注了张姐的心血,现在正是基地发展起来的时候,不能半途而废对不起她。”

张利所做的努力推动了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受到了服务企业和群众的高度评价,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科技扶贫万里行 让高原药材再放光彩

高原药材以其独特的生长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药用价值。但是,特色药材秦艽、羌活、重楼、川贝母等,由于缺优质品种、缺技术,当地农民不愿意种,使得稻城、金川、康定等地中药材产业一度陷入困境。

2018年起,张利作为科技扶贫万里行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团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又踏上了稻城、金川、康定等地,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如何筛选优势品种,打造特色品牌?如何利用当地科研单位优势,针对品种和栽培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攻关?

3年来,通过座谈、实地考察、入户走访等方式, 张利带领团队帮助当地厘清中药材发展现状,针对突出问题建言献策。团队为甘孜和阿坝州送去包括秦艽、羌活等近20种中藏药材的栽培管理新技术,指导建设示范基地近30个,为当地撰写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6篇,让当地中药材发展再现曙光。

张利时刻不忘兴农事之使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这些年我感触颇深。人还是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些公益心。尤其是做科研,不能以利益驱动为导向,在农民利益面前我们的利益就是次要的。要想想自己能为农民做些什么,可以怎样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

(作者:岳廷颖 姜媛媛 来源:4118云顶集团手机版 审稿人 张翅